看網球及其他



  從國中開始看網球,那時把我領進門的球員是Andy Roddick。那時看他連兩年溫網決賽都敗給當時還是神不是爸的Federer,心中充滿悲劇性的敗情結,懷抱著一定要看他拿溫網冠軍的鐵粉心情,參與了我人生中第一次和網友團購,在奇摩家族Roddick版上一起買了他手上戴的那條寫著「NO COMPROMISE」的藍色塑膠手環。

  但後來他就漸漸走下坡了,而Federer仍然如日中天,Nadal仍然一再擋下Federer的第一座法網冠軍。

  那時我們已長成高中女孩,每到滿貫賽事都要熬夜傳一封封至多70字的簡訊,一封封都是錢,我們只能挑在最關鍵的時刻或大勢底定的瞬間,鍵入那些深夜無法大肆宣洩的訝嘆、歡欣或遺憾。

  那時我們群聚一起,在畢業彼此留言的時刻說,我們一定要一起去看溫布頓現場,我們要看到Federer。大家知道我還忠於Roddick,就說,我們要看FedererRoddick,一起,在溫布頓的草地。

  高中末尾大學初期,滿貫賽事的決賽名單開始出現DjokovicMurray等新的名字,他們撼動著長期都是FedererNadal輪替當球王的男子網壇。Djokovic一句「只有FedererNadal的網壇太無聊了」,簡直是在挑釁我們這些看著「無聊網壇」長大的人。那時就不顧原本誰支持誰了,只要對手是這些新名字,我們一概為我們熟悉的那些舊名字吶喊。

  也是在大學初期,那條從國中開始一直戴著的「NO COMPROMISE」手環某天突然就斷了。沒多久,從谷底又逐漸攀上生涯第二高峰的Roddick,又在溫網決賽對上Federer。那場比賽至今難以忘懷。那多麼勵志,Roddick回來了,帶著更多元的球路,更矯健的步伐,和那個一直在他的生涯蒙上陰影的巨大的Federer搏鬥。並且每次對戰總是捱打的Roddick,終於,事隔這麼多年,他可以帶給Federer莫大壓力,他沒被Federer破發球局,反而還破了Federer兩個發球局。幾乎是奇蹟一般,這個人真的做到他手上那條手環銘刻的「NO COMPROMISE」。比賽過程充滿希望:老天,這個老是被Federer剋得死死的人,這次可真的會從Federer手中奪取冠軍獎盃。

  直到Roddick在決勝盤自己的第15個發球局,那是那場比賽唯一一個被Federer破的發球局。之後Federer保發,拿下他第15個大滿貫冠軍,成為史上拿過最多大滿貫冠軍的人。Roddick三度打入溫網決賽,三度輸給Federer,前兩次無話可說、技不如人,但這次,多麼殘酷。Roddick當著全世界的人流淚,道盡一切。而我這種一路看著他打球的人,隱約曉得那是他最後一次這麼接近Federer、最後一次離滿貫冠軍這麼近,近得比任何一次都遙遠。

  2012年,Roddick在美網結束後引退。距離我們說著要一起去溫布頓看FedererRoddick對戰的高中畢業時刻不過四年,這個願望就永遠不會成真了。時代在變,Federer不再穩坐球王,Nadal起起落落,Djokovic成為新球王,Murray還是男網四巨頭裡戰績最不起色的。然後又有更多新名字,這一群新名字,最老的只和我們同年,其餘都比我們小。看網球如追星,曾經電視裡的都是哥哥姐姐,現在崛起的都是弟弟妹妹。Federer連兩年在溫網決賽輸給Djokovic,前天輸掉他生平第一個溫網準決賽,輸給小他幾乎十歲的Raonic。時代在變,我們都不曉得還能再見到Federer幾次。當他退休,我們那個裂去一半的高中願望,就連剩下的一半也都會一併消逝。

  至於「一起」呢?當年那些一起許諾「一起去溫布頓」的人呢?成了疲乏上班族,成了魯蛇研究生,或者沒成為什麼,各個四顧茫然,能在台北約到一起吃飯已是難得。一起去溫布頓?怕是等到真去成了,場上的人,我們也沒一個認識了。時代在變,當年我們張望來日,沒想過事情會變成這樣,如今我們更常倉皇回頭:什麼?事情怎麼已經變成這樣了?不只網球,諸多人事,不過數年,我們沒有先見之明,後見,亦未能明。

  倒是有些朋友,這些年來出國幾趟,正好有去大滿貫賽現場,從各個現場帶回紀念品。或也有人就和我當年網購「NO COMPROMISE」手環一樣,網購大滿貫紀念品,也算聊慰那些每年都跟著賽事騷動的心和魂了。思及這些小物後頭的情意,衷心感謝。四滿貫的小網球鑰匙圈只缺法網,另有澳網的小毛巾和去年溫網的手環,我想我能挑戰成為從沒去過一場大滿貫但擁有各種滿貫紀念品的人。擁有紀念品卻一次都沒去過現場,差了那麼臨門一腳,充滿懸念的擦邊,像那沒能成真的高中願望,像我出去兩趟但都沒碰上滿貫賽的時間,像Roddick終究沒能拿下溫網冠軍。

  而當我們聊起網球,也不再憑藉手機簡訊了。我們在臉書發動態,在群組傳貼圖,更多時候,我們靜默不語。看球的熱度趨緩,或許如今我們在禮拜天看溫網男單決賽,心裡頭想的都是,明天禮拜一。誰輸誰贏,反正今晚沒有象徵著我們那個年代的Federer了。就算有Federer,就算Federer拿下冠軍,明天仍是工作或論文。激情的花火散去,明日還得掃除滿地疲倦的垃圾。

  看網球究竟是什麼呢。我們開玩笑說,如今我們看的都不是網球,而是青春。如今看網球於我,與其說是看網球,不如說是從國中延續到今天的習慣。習慣在每年的這個時刻打開平常鮮少打開的電視,看一個人高舉獎盃一個人落寞捧盤,而後關電視,如此拖磨得很晚才睡去。一年又過去了,比起跨年,這些看網球的時刻於我更清晰地標誌時間的推移。明年會如何呢。明年還會有誰呢。一次賽事結束你總會揣想下一次。而最可能的就只是,也沒有如何,也就還是那些熟悉和陌生的名字羅列賽程。到了明年,你還是會像今年一樣,好恍惚又好清醒地想著,一年又過了,明天禮拜一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